一、 基本情况: 1、出生及家庭情况。 夫夫,男,1993年12月出生,经医学检查属于孤独症患儿。父母身体健康,受过高等教育,并曾留学日本。孩子在日本受孕,回国生产。生产时母亲年龄偏大,在孩子2——3岁时,发现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经多方诊断,确诊为“孤独症”。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康复训练,母亲成为 2、初识夫夫。 夫夫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进行简单的问答,能用言语表达自己的需求,但有些行为习惯则表现出孤独症孩子的特征。初识夫夫是在他三年级时,我担任了他们班级的语文任课老师。课堂上的夫夫自控能力尚可,但时常会重复老师、同学的话语,还会离开座位在教室里兜一圈。回答问题时会重复老师的提问。孩子四年级时,我担任了他的班主任,和孩子家长的接触开始多了起来,孩子的家长认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自我照顾能力的培养应当与学科教育并重,甚至更加重要。 二、以“蒙氏”理论探寻教育之门 1、蒙台梭利告诉我们:“工作”是人性的表现,也是人性的特征,只有人类才具有这种能够“开创生命、发扬生命”的特性。蒙台梭利还告诉我们:孩子喜欢“工作”甚于游戏。基于上述原因,老师和家长在家庭和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掘夫夫的各种“工作”岗位:从收发本子,打扫教室卫生到帮助友谊班拿饭拖地板;从简单的饭菜烧制到购买饮用水……现在的夫夫已经成了老师、家长的好帮手。“工作”不仅锻炼了夫夫的家务劳动、公益劳动的能力,更从另一面减少了夫夫不良行为产生的频率,使夫夫逐渐“正常”起来。 2、蒙台梭利还告诉我们:孩子能够自由选择所能、所喜的事物来探索,才会有兴趣学习,也才能产生学习意愿。因为儿童们所选择的,一定代表着他们内在有某种特别的需要和兴趣。因此,老师和家长还常常尝试让夫夫参与各项技能、技巧类的兴趣培养,在尝试中,我们发现,夫夫的动手能力和运动能力很强,因此,学校就安排他参加绘画、串珠、运动队兴趣组,每周二——三次的培训,不仅发展了夫夫的能力,也使夫夫的生活更加充实、有序。在07上海特奥会上,夫夫还参加了闭幕式的表演,并被选中到主席台前表演。 3、“模仿”是孩子的天性,由于孤独症患儿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对于他人的言行仅是一味的照单模仿,因此,在夫夫的日常行为发生偏差时,老师、家长的批评或提示常常被他模仿,并时常挂在嘴边,这样,又成了新的偏差行为。怎么办呢?我们在发现夫夫出现问题时,就指一个行为规范的学生,让他模仿样子,或在言语提示的同时做一个手势辅助提示,当类似问题又出现时,仅以手势有时也能对孩子起到暗示作用。 现在,夫夫已经成为众多孤独症家长羡慕的孩子,他们看到了夫夫的发展,也看到了自己孩子的希望。只要不断的修正培养目标,利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孩子,孩子会慢慢走出自己的世界,融入集体、社会生活之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