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暑期里,我们向老师们推荐了徐光兴著写的《“雨人”的秘密——解读自闭症之谜》。很多老师都认真阅读了此书,并结合以往与自闭症儿童共同生活、对他们实施教育干预的经验,阐述了自己对于自闭症儿童教育的观点,提出了干预的有效方法。8月14日上午,我们组织了“如何满足自闭症儿童的个别化教育需求”的专题论坛活动。论坛的气氛热烈,教师们的反响很好,一些观点得到了共识,如:应尽可能满足自闭症儿童的教育需求;对自闭症儿童应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应以医学诊断为基础但又不能迷信诊断等等。而我,也一直思考着自闭症儿童的教育问题,借此次学习机会将部分想法作个粗浅的梳理吧! 最早接触到像自闭症的儿童,应该可以推溯到1992年,那时国内还没有出现这种专业称呼(或者说还没有传到上海的特教领域)。我刚从大学毕业,第一个教学的班级就遇到了小捷,他的表现在当时看来非常特殊。他不看我的眼睛,上课在教室里走来走去,乘老师一不留神就溜出教室不见了踪影。我采取了隔天去他家进行个别辅导的方法,很快他就接纳了我,对我逐渐产生了很深的依恋,他的语文数学学到了最好,可以考到100分。后来,当时的校长和我通过努力,把他送到了普通小学读书,听说他开始时也和刚来到我们学校一样,动不动往外跑,但后来他还是顺利地毕业了。可是初中却又出现了很大的不适应。他性格还是很孤僻,而他的孤僻是带着幼稚一般,并不完全是人格上的孤僻。他两岁时从两楼摔下,脑部受到了外伤,家庭的平衡和幸福就此打破。父母离异,他由爷爷奶奶带大,我还记得他从不喝白开水,只喝有甜味的饮料。我想不管他属不属于自闭症儿童,他确实是一位需要接受个别教育和辅导的孩子,而且,如果有个别的教育和辅导,就能帮助他增强自立能力以及适应集体的能力,他的学业也能因此提高。 1994年,我新接手的班级里有个孩子小晨,他是一位脑部瘫痪的儿童,还表现出类似自闭症儿童的症状。他几乎从不肯坐下,也看不到他任何的指令配合,他的脾气很坏,会骂人,但他语音模糊,骂出的语音让人听不出意义。他最喜欢做的事是站在教室门口,还喜欢听音乐,听音乐会露出笑脸。我记得当时付出了很多努力,下课我放音乐给他听,拉着他的手跳,班上两个善良的小朋友做什么事都会拉着他。开始他会拒绝,会发脾气,可是后来他很开心,慢慢地会说一些话了,有了对常见事物的认知和对简单指令的配合。对他的教育让我看到集体是这些儿童生活的基本环境,这样的环境是不可被替代的,如果只有成人与儿童个别的一对一的训练环境,他们是不可能露出笑脸的。当时我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因为特教领域“自闭症”术语开始出现,并先后出现了北京星星雨等专业训练机构。当时“行为干预疗法”非常盛行。但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人们对行为疗法的认识是不全面的,只仅仅理解为一对一的强制性的行为矫正技术,完全不顾儿童的情绪体验和主体意识。只看到短期效果而忽略了对儿童终身的影响和持续的发展。 1998年,我在日本接受到一种“与地域共生存”的全纳教育思想。所有的儿童都有权进入他所在区域的任何一所普通学校就读,从幼儿开始,他们就融于一般儿童的群体中。这给我之后的教育思想埋下了种子。 这么多年来,我始终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即:对自闭症儿童来说,究竟首要的教育目标是什么?是认知发展?行为改变?还是快乐地生存?心理学对人的本能归结为“生”的本能、“死”的本能和“性”的本能三大本能。说到底也就是“快乐地生存”。因此我想:对自闭症儿童最重要的目标一是生存,二是快乐,要生存从环境上应该提供,从主体上就要适应,要快乐从环境上就要接纳,从主体上要融合。所以,我想其他目标都是为这两个目标而服务的,是次生目标。而从这两个目标达成所必需的条件分析中,也已经明确了整个社会应该做的事以及自闭症本人应该做的努力是什么——社会要做的事就是环境(包括物质条件)提供与人文接纳,自闭症本人的努力则在于适应与融合,而教育者在这个过程中起促进、帮助的作用,促进环境的创造和帮助自闭症本人的目标达成。 近几年来,我校在对自闭症儿童教育安置模式的问题上,通过设置专门的康复班与融于一般教室的安置模式对比,坚定了基本以生理年龄来编班,提供一个多元化学生的班级环境,同时通过深入评估,为有不同障碍的学生制定个别化干预方案的教育安置与干预原则。逐渐地明朗了融合式的安置模式。我们逐步建立了心理辅导、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和自闭症儿童教育干预的专业团队。探索和积累了一定的教育经验,也看到了自闭症儿童一些可喜的变化。比如我们在作息时间上设置了每天早上40分钟的早锻炼,去年冬天,我们全校师生先跑步,再分散场地进行每个班级特色的项目活动。半年下来,我看到自闭症儿童的情绪明显改善。我想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自闭症儿童通过运动情绪得到了放松,另一方面教师通过运动精神也得到了放松,而这也间接影响到了自闭症儿童。 在这些过程中,我始终在思考这样几种关系,即:绝对发展与相对发展的关系,短期发展与长期发展的关系,个人发展与他人发展的关系,环境提供与个别训练的关系,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等。 我见到的自闭症儿童的发展,几乎可以说,家长的心态决定自闭症儿童的预后发展。如小伟、小畅(好的发展),又如小诚、小晨(不理想的发展)。家庭和学校必须坐下来,仔细分析对自闭儿童综合评估而来的数据,以长远的目标为归宿,确定自闭症儿童当前首要的教育目标,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应该摆正这个学生个体发展与周围其他学生发展的平衡;认识到环境(班级、学校、家庭、社会)的重要性,在环境中落实目标,而非强调个别训练的形式。 我非常认同书中所阐述的对自闭症儿童主要使用一种个别化的教育辅导技术。所谓“个别化”的定义是指在高度构造化的教育过程中,结合日常生活经验,为实现教育目标而制定的个案化教育和辅导。坚持三条原则:第一,确定对孩子培养的方向,并以家庭和学校生活的适应为主;第二,是将对自闭症孩子学习能力的评价和学习过程的指导,设定在“萌芽反应”(是指儿童对于教师所给予的某个学习课题,能在某种程度上大致理解,但还不能正确完成)范围内;第三,教育目标的完成应立足于理论联系实际,及自闭症孩子将来的自主发展与生活自立方面。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不在于补缺,而在于开发其长处。 综上所述,我提出如下建议: 1、提供给自闭症儿童一个多元化融合、友爱、温馨的班级环境。教师必须给予每个孩子更多的理解和宽容。 2、对自闭症儿童的学校教育目标和策略主要是融于集体。具体的做法体现在两点:一是教师要坚持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始终记得对自闭症儿童同样提出教育要求(其实因其情绪、认知水平会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妥协),二是对自闭症儿童要有一定的宽容、等待和耐心,要保持平和的心态,要创设一个温馨、关爱的环境。 3、对低幼年龄的自闭症儿童,需要通过个别训练建立互动、沟通、接受指令的能力,启蒙遵守规则的意识。但必须逐渐退却个别训练,代之于融于环境的个别化教育策略。 4、生态环境中的个别训练位最佳的训练方式,助教是一种很好的辅助方式,学校要加强助教的配备,但一定要注意助教方式的层次,以逐渐退助为目标。 5、每天有规律的运动是一种非常好的情绪干预策略。 6、适时的对情绪过度紧张的儿童提供情绪放松与疏导,如进行音乐治疗或脑电波治疗(还有待于深入探索)。 7、教师与家长应保持一致的心态——即理解、平和、宽容,但坚持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