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抵御天然气泄漏事故和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特制订如下安全预案。 一、学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 组长:校长 执行组长:副校长 组员:副校长、副支部书记、工会主席、总务主任、教导主任、大队辅导员、卫生保健老师 二、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 1、在组长统一领导下,全面负责学校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 2、重大问题及时向区教育局等有关部门报告; 3、在处理突发事件工作中协调与其他单位的关系。 三、组织体系框架 按照“统一指挥、分类管理、校长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的原则,开展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突发公共事件组织体系框架见图。 |
四、 信息报送机制 1、突发事件信息报送程序(见图) 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送程序 |
2、预防预警行动 l 加强日常设备管理,在实践中不断修订和完善应急处置预案。 l 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储备工作,确保突发事件预防、现场控制的应急设施、设备和必要的经费。 四、应急救援 1、发现事故的任何人员都应当在第一时间向校园报警点和学校领导报告。 2、操作人员应当立即关闭天然气总阀(挂有标牌)或各分阀(挂有标牌)。 3、若天然气泄漏无法控制,应急指挥部应当立即打119报警,并宣布单位进入全面应急状态,各应急小组立即实施救援行动。 4、警戒小组应当根据泄漏影响规模立即划出警戒区,疏散小组引导危险区域的所有人员撤离至上风向的安全区域。 5、警戒小组应当禁止一切车辆及无关人员进出学校,禁止附近机动车辆发动。禁止任何人在警戒区域内使用手机、BP机、对讲机、开关电源等一切可能发出火星的用电设备。 6、危险区域人员有条件的应当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7、排险抢修小组和外部救援人员立即对设施进行抢修。 8、医疗救护小组应当对中毒者或受伤者开展救治。对中毒或受伤严重者应当立即送医院抢救,或打120求援。 9、学校应当将事故情况及时向社会发展局报告。 五、天然气泄漏事故处理的注意事项 1、泄漏区的电气设备不能随意开或关,应保持原状,避免产生电火花; 2、迅速扑灭各种明火,停止焊接等明火作业; 3、严禁使用金属工具,以免产生火花,严禁穿着钉鞋和化纤衣服; 4、在气体扩散区停止使用电话、手机、BP机等通讯工具; 5、冷却高温设备、物体; 6、警戒区内实行交通管制,禁止车辆通行,防止排气筒火星和吸烟明火; 7、当天然气大范围泄漏时,应当及时扩大警戒区域,并迅速向周围单位、居民区发出险情信号,要求扑灭明火、切断电源、迅速撤离。 六、疏散要求 (一)听到总指挥在广播中的紧急疏散通知后,全校师生必须服从指挥、听从命令、立即快速、安全进行疏散; (二)班主任是本班的指挥员,组织学生的疏散撤离工作,阻止学生的任何抢险行动。负责学生整队、搭班教师任务分配,同时需要教育学生不得拥挤、推搡、抢先下楼、不得喧哗、不得擅自滞留,发现有人摔倒,应将其扶起,帮助一起逃离; (三)疏散顺序 每班由班主任领队,学生在教室门口排成一列纵队后撤离; 撤离时用湿毛巾或衣服捂住口鼻,弯腰一次快速、安全下楼,到操场按升旗仪式队列站立集合。具体线路(通道)如下: 1、一楼:根据路线远近由教师决定疏散路线 疏散指挥人员:大队辅导员(东)、总务主任(西); 目的地:大操场广播操位置 2、二楼:朝南教室人员往东楼走台阶下,朝北教室人员由西楼走台阶下 疏散指挥人员:教导主任(西)、校长(东) 目的地:大操场广播操位置 3、三楼:人员由东面楼梯下楼 疏散指挥人员:工会主席 目的地:大操场广播操位置 4、其他教职工走就近楼梯(通道)逃离,与疏散指挥人员最后一起到操场教师站队位置集中,由工会主席向总指挥报告。 七、善后与恢复 1、认真及时查清事故发生的过程和原因,提出处理意见,由组长写出书面情况,向区教育局突发事件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 2、学校领导小组严格信息发布制度,慎重、适时发布有关信息,工会主席要稳定师生情绪做好舆论导向工作,避免不必要的恐慌。 5、认真做好事件的总结工作。对在事件处置过程中积累的有效做法和措施,要认真加以总结,修订和完善突发事件的处置预案;对于存在的问题要认真吸取教训,引以为鉴。 6、在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中,对有突出表现的个人予以鼓励和表彰;对因玩忽职守、渎职失职而导致事件发生或因处置不力,造成事态扩大和严重损失的,应依据有关法规和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应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7、本预案由学校制定并负责解释,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修订和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