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徽
 
 
栏目:公示公告 | 校园动态 | 学校概况 | 招生入学 | 教育收费 | 师资队伍 | 团队工作 | 家长频道 | 教育科研 | 图书馆 | 网站管理
 
相关内容列表:
首页 > 教育科研 > 课程开发 > 专项训练 > 感知运动  
 
脑瘫的概念、诊断、分型、病理

作者(来源):中国脑瘫网    发布时间:2006-09-11

一、脑瘫的概念
    脑性瘫痪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多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症状在婴儿期内出现,常伴有智力缺陷、癫痫、行为异常、精神障碍及视、听觉、语言障碍等症状。
二、脑瘫的诊断
患儿出现下列症状有助于脑瘫的早期诊断。
    1.小儿出生不久经常少哭、少动、哭声低弱、过分安静。或对突然出现的声响及体位改变反应剧烈,全身抖动,多哭、易激惹、易“惊吓”或反复出现惊跳。
    2.生后喂哺困难,如吸吮无力,吞咽困难,口腔闭合不佳。
    3.动作不协调、不对称、随意运动很少。
    4.经常出现异常的肌张力或异常的姿势和动作。
    5.运动发育落后。例如,3~4月小儿俯卧位不能竖头或竖头不稳;4月后不能用前臂支撑负重;双手常握拳,不会握小棒,不能将手伸入口中吸吮;6~7月仍不能翻身和独坐片刻;9月左右时尚不会爬;1岁时不能独自站立;1岁半尚不会独立行走,扶站时以足尖着地或双腿屈曲不能负重,或两下肢过于挺直、交叉等。
    脑瘫的诊断要点有哪几条?
    ①出生前至出生后1个月内有导致患儿脑损伤的高危因素;②临床有运动发育迟缓,主动运动减少,姿势、肌张力、反射异常及智力低下、言语障碍等表现;③病程呈非进行性,需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儿的一过性运动发育滞后、肌病等。
三、脑瘫的临床分型
由于脑瘫病因多样,临床表现各异,并随年龄增长而不同,因此,至今仍无统一的分类。根据2002年2月第一版全国七年制《神经病学》规划教材依据运动障碍的性质和体征,临床分为五种类型。
    1.痉挛型脑性瘫痪 是最典型和常见的类型。主要表现以双下肢为主的痉挛性截瘫或四肢瘫痪。患儿行走、站立困难,走路足尖着地呈剪刀步态。肌张力明显增高、腱反射亢进、可有病理皮射。常伴有语言及智能障碍。
    2.肌张力不全型脑性瘫痪 多见于幼儿,主要表现为肌张力明显降低。不能站立、行走,头颈不能抬起,运动障碍明显,关节活动幅度过大,但腱反射活跃,可出现病理反射。常伴有失语及智能低下。
    3.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 多由核黄疸、新生儿窒息引起的基底核损害而发病。患儿表现为面、舌、唇及躯干肢体的舞蹈样或徐动样动作。伴有运动障碍和肌张力增高。
    4.共济失调型脑性瘫痪 较为少见,是由于小脑发育不良所致,主要临床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共济运动障碍、意向性震颤、构音障碍及运动发育迟缓。
    5.混合型 兼具上述各型某些特点。
    附:1998年7月全国小儿脑瘫座谈会佳木斯会议脑瘫分型方法,根据临床特点,参考1956年美国脑瘫学会分类方法修订而成。
    按临床特点分:(1)痉挛型;(2)手足徐动型;(3)强直型;(4)共济失调型;(5)震颤型;(6)肌张力低下型(又称弛缓型);(7)混合型(须注明何种类型混合);(8)无法分类型。
    按瘫痪部位分:(1)单瘫;(2)截瘫;(3)偏瘫;(4)双侧瘫;(5)三肢瘫;(6)四肢瘫;(7)双重性偏瘫
四、脑瘫的病理
    脑瘫的基本病理变化为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变坏变死、软化、纤维化、萎缩、脑沟增宽、脑白质丧失、神经细胞数量减少、神经髓鞘化延迟等而导致的大脑传导功能失常。

 

版权所有:董李凤美康健学校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