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徽
 
 
栏目:公示公告 | 校园动态 | 学校概况 | 招生入学 | 教育收费 | 师资队伍 | 团队工作 | 家长频道 | 教育科研 | 图书馆 | 网站管理
 
相关内容列表:
首页 > 教育科研 > 教育研究  
 
教育案例——理解“接收”特点,激发“交往”潜能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自闭症儿童小P参与交往能力的案例

作者(来源):李冠华    发布时间:2008-10-10

 初识小P  “目中无人”,听而不闻

P,男孩,19959月出生。他身材匀称,外貌俊秀,五官端正,大耳朵略带“招风”,大眼睛时而茫然时而显出沉思,偶尔自语夹带着四川乡音……很惹人喜爱。

P父母身体健康,受过高等教育,从事管理工作。从P父母处得知,因发现小P行为异常,发展落后于同龄儿童,求医治疗不断,医学诊断为“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确诊后,父母即对小P进行康复训练,包括身体运动能力和语言训练。小P曾在普通幼儿园度过3年,不合群,基本属于“混读”状态。

2003年,小P进入董李凤美康健学校,接受特殊教育。从一年级开始,我就担任他所在班级的音乐教师,每周有2节课。对于班级授课模式的集体教学活动,“冷漠”是他的基调,音乐课上同学们唱歌、律动,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通常表现是(1)安静地坐在教室后墙角地上,若有所思,自言自语。(2)有时在教室内外随便走动,一旦发现喜欢的东西(尤其会转动的)即驻足凝视,喜笑颜开。(3)如果老师同学关注小P,诸如要求回到座位、与大家一起唱歌、律动或欣赏音乐等,他就哭闹尖叫、跺脚、咬自己的手,打自己的头,或抓、拉周围老师和同学……一个学期过去,我与小P的对话始终难以稳定建立起来,更别提唱歌互动。

走近小P:音乐感良好,程序感超强。

第二年的某日,学校组织去公园春游,我负责带其他班级。午餐后各班围圈做游戏,突然一双小手抓住了我的衣襟。回身一看,是小P。正当我纳闷,小P的班主任着急找来,牵着小P欲带回自己班级。小P不依,边哭叫边拽我的手,“要李老师哦”……他会叫我了!第一次!为了配合班主任让小P回到自己的班级,我故意对小P出难题,“李老师教的歌会唱吗?会唱歌留下来,不会唱歌就跟秦老师回班级”。小P眨巴着大眼睛,“小兔子乖乖……”竟然唱了起来,我遏止不住内心的激动,“你还会唱别的歌吗” ? ““小朋友,来唱歌,dodosilasuo ……”“一只小铃铛,叮当叮当响……”小P一口气唱了四五首。乐感良好,歌词一点都不错!小P对我的音乐教学给予了反馈,真让我激动。

三年级第二学期某日,九年级在校举行16岁生日会。考虑让学生增加人生积累,便决定帯小P班级前往参加。围绕参加生日会的礼节,我引导同学讨论并准备:照照镜子、擦擦脸、整理红领巾、拭去满头大汗,准备为哥哥姐姐献唱祝福的歌曲、回忆表演的动作,选派送蛋糕人选……同学们热情澎湃,小P却一副“事不关己”相,自始至终无动于衷。总务主任帮我们预订的生日蛋糕送来了,刚放上讲台,坐在后排的小P一个箭步冲上并直嚷嚷“要得,要得,吃蛋糕,吃蛋糕”。“吃蛋糕要唱歌”我和其他同学对着小P。小P 眼睛盯着蛋糕唱开了“过新年呀咚咚呛……”大家说“不对,今天应该唱……” 小P立即换“新年好呀……”“还是不对……”“happy new year……”小P在表达欢乐喜庆的曲目内换了一首又一首,终于唱到了“祝你生日快乐”,引来全班同学一阵阵掌声。小P与其他同学一样,有着正常的音乐感知、理解与反应能力! 

四年级某星期五,因部分学生发生流感,学校通知全体学生隔离观察在家休假一天。当日早上,小P来校了,不是因为家里没人照顾,而是因为“星期五要上音乐课”。在办公室里,我打开电脑,让小P与我一起听音乐唱歌。音乐一停,小P即叨叨“要上音乐课啦!”于是,我带他进到音乐室,听了音乐,唱了歌,完成了上音乐课的“程序”,小P方显满足不再叨叨了。

塑造小P:理解“接收”特点,发掘交往潜能

课堂上,我注意既尊重小P特殊的“接收方式”——暂时坐在墙角听课,满足他对安全的需要,又努力引导他从自我封闭的状态走出来,尝试以音乐为媒介与小P构建“对话程序”,激发小P参与交往,融入集体,改善行为。回应小P的喜好,教学时我常常采用“名曲”聆听、视觉提示法吸引小P注意;用约定奖励法,改善小P行为;用表演参与、辅助陪练法,激励小P与音乐、与乐器、与师生交往互动,建立关系,增强自信。

(一)“名曲”聆听、视觉提示,吸引注意。

新授教学,尽可能采用视听并用的手段,调动多感观参与歌唱、欣赏和打击乐器伴奏。

每当小P坚持坐在墙角或出现“走神”状态,我会寻找机会过渡教学,弹奏一首短小的小P喜欢、熟悉的“名曲”或播放视频音乐,吸引小P进入到教学情景之中。通过将音乐信号输入到小P的意识,引发小P共鸣。

(二)约定奖励,改善行为。

P爱听音乐、喜欢看动画片“天线宝宝”等,这些都成为我对小P正确行为的强化物。课前,我会与小P约定:要是能在自己的座位安静听课、参与打击乐器表演或独自完成歌唱表演,就可以得到奖励……渐渐的,小P游离大家的时间少了,离开角落在自己座位上听课的时间多了……。

(三)引导表演,激励参与。

P不很喜欢与大家一起合唱,我就给他小鼓等多种打击乐器,通过敲击,发展他的触觉,让他体会 “跟别人一起开始、一起结束” ,学习与老师与同学建立关系,发展交流意识。小P有独唱的愿望,但在台前总是很别扭。为了鼓励小P参与集体活动,我“迁就”了小P的一些特殊   要求:小P上台独唱时,要一位他喜欢的同学牵着手或陪他唱,我允许了;有时候,小P上台要先唱一首自己的“保留歌曲”(如《我的好妈妈》、《太阳出来喜洋洋》、《小红花》、《送别》等)再唱指定歌曲;有时候,小P想下课时再唱,我也同意他……在宽松的教学气氛中小P参与、亮相的机会多了,自信增强了,语言发展了,偶尔还会主动问话。        

关于小P,故事还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感悟: 尊重个体差异,理解“接收方式”,开发“对话程序”,搭建展示平台。

版权所有:董李凤美康健学校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