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徽
 
 
栏目:公示公告 | 校园动态 | 学校概况 | 招生入学 | 教育收费 | 师资队伍 | 团队工作 | 家长频道 | 教育科研 | 图书馆 | 网站管理
 
相关内容列表:
首页 > 教育科研 > 教育研究  
 
教育案例——给孩子多一点空间

作者(来源):顾慧莉    发布时间:2009-10-14

在教育上,我们总是说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的时候要及时阻止,以免不良行为的继续发展。以前我一直认为这个原则很实用,也经常是这样处理问题的。但上学期一件很小的事情,让我对这个原则多了进一步的理解。

亭凤是我们班比较能干的一个女孩子,每天中午都能主动的在吃完午饭之后打水打扫卫生。不过可能是孩子天生的亲水性,经常就出现搓抹布搓着搓着变成了玩水的过程。以前碰到这样的情况,我总是马上和她说“不要玩”“停下来”等直接命令阻止的语句。她能做到停止玩水的动作,不过看的出来,她对于这样命令式的语句是反感的。

有一天,在早操集队前,她去了厕所,我们集队经过厕所时,正好看到她在水槽边洗手,将整个手掌压在水槽上,任水冲在手背上。根据经验,我知道,她又是在玩水了。不过当天我并没有马上阻止她,而是随口问了句:“亭凤你在干什么啊?”她很认真的告诉我,“我在洗手呀。”“那你洗完了没有啊?快点行吗?我们排队等你。”话音刚落,她就把水笼头关了,自己甩干了手,说着“好了好了”就回到了队伍中。

同样让她停止了玩水这个行为,但两次的情绪反映完全不同。以前她是碍老师的威严,强迫自己完成不情愿的动作,心中不免是有些埋怨的。而这一次,在老师商量的语气下,她一下子有了自主权,她是自愿停止了玩水的活动,因为她觉得“我们在等你”更有吸引力,更让她有成就感。她自愿完成了这个动作,没有一丝埋怨,甚至是有一丝欣喜的。

这样一个小小的改变,让我想了很多。当我们想要强化或者培养一个良好行为的时候,老师使用的口气都相当的软。而与此相对,在我们需要制止一个不良行为时,我们的语气就会不由自主的硬起来。对于良好行为,我们会用商量的语气请孩子完成,但不良行为我们基本都是用命令的语气直接要求孩子完成。当然简单的指令对于自闭症等特殊儿童的效果比较显著,但是对于一些认知水平都比较好的孩子,这样直接的命令难免会让他们心里产生反感。可能当时的效果是一样的,但是如果是以老师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的和谐度换取的,这个成本未免高了些。

如果说行为象流水一样,对于好行为,我们希望他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因此我们就用鼓励、奖赏、表扬等加宽加大了“河床”;而不良行为,我们希望他从此断绝,因此很多时候,我们都采取了塞堵的方式。但我们在堵这条“河流”的时候,有的时候太过直接,命令式的口吻就好比直接拿很大一块石头压在了河床上。看上去,行为是被阻止了,可是对于比较宽比较活跃的“河流”来说,压下去的石头越大,压的越快,所溅起的水花也就越大。

大禹治水提倡疏导,而他的父亲则提倡截堵。目的相同,但结果却相差甚远。在行为问题的处理上,我们也许可以学习一下大禹疏导的原则,不断分流,让那些行为自然而然的消失或者变小。在阻止孩子前,不妨给她一点选择的空间,用更柔和的方式让她选择停止这个行为。给孩子一点缓冲的空间,让她不是那么排斥我们的阻止。也给她一些更自主的空间,让她自己分辨这个行为的价值。在给予孩子这些空间的时候,也许我们会发现,相对的,我们教育的空间也更大了。

版权所有:董李凤美康健学校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90号